儿科主任卓潮凯与省城专家一起检查宝宝情况。
一个月前,揭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来了一名10个月大的宝宝,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卓潮凯亲切接待了宝宝和她爸妈。她妈妈说,宝宝体重不增已经两个多月了,近三个月来反复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样,每日十余次,病初有呕吐,治疗后有好转,食欲也还可以,但是一进食就腹泻,小便多,明显消瘦。可急坏妈妈了。
科学治疗,宝宝体重缓慢增加
经过询问饮食习惯、有无偏食挑食等,卓潮凯了解了宝宝的疾病和治疗情况,寻找诱因和病因。宝宝有反复腹泻病史及喂养不当,以淀粉喂养为主,每日能量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是一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及多种营养素缺乏,因此在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中给予着重检查。经多项必要检查,发现宝宝肠鸣音亢进,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明显消瘦,体重减轻,皮肤松弛,弹性差,腹壁皮下脂肪少,肝脏偏大,轻度贫血,血电解质钾、钠、氯均为正常低值。经诊断,该患儿为中至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卓潮凯按照科学规范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为宝宝调整饮食,合理补充营养物质,营养增加由少到多,根据宝宝具体情况缓慢递增,宝宝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精神一天比一天活泼,体重也缓慢增加,父母非常开心。
准确诊断,明确病因
准确诊断,明确病因,是科学治疗的前提。
卓潮凯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又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病因是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长期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生长发育所致,或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异常引起消化吸收障碍,长期发热、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致分解代谢增加、食物摄入减少及代谢障碍。早产、多胎、宫内营养不良等先天不足也可引起出生后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早期临床表现是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生长速度不增。随着营养不良加重,体重逐渐下降,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逐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等。重度营养不良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根据小儿年龄及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可作出营养不良的诊断。
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
卓潮凯提醒,要让营养不良宝宝恢复健康,必须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还要调整饮食、补充营养。
儿科医生要给予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消耗性疾病,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知识,鼓励母乳喂养,适当添加辅食,及时断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要及时给婴幼儿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助食品如蛋黄、肝泥、鱼肝油制剂、虾皮、菜末、果汁、米汤等。1岁以上的幼儿,应全面提高饮食质量,每天固定摄入牛奶、鸡蛋、豆腐、绿叶蔬菜、食糖以及主食。宜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米粥、牛奶、鸡肉、鸭肉、鸡肝、山楂、鳗鱼、鹌鹑、银鱼之类食物。饮食要软、烂、细,以利消化吸收。
卓潮凯还说,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应补以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浆、鱼肉等),防止单纯以淀粉类食品、炼乳或麦乳精喂养。较大儿童应注意食物成分正确搭配,适当供应肉、蛋、豆制品,补充足够的蔬菜。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重视体格锻炼,纠正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饮食定时,保证充足睡眠。